近日,BBC播出一部关于华人移民的纪录片,讲述了父母在国外开中餐馆的华人孩子们的故事。这部纪录片名为《外卖儿女》,将镜头对准从小在中餐馆长大的华人孩子的生活,让我们看到了一群不太一样的移民二代。
在中餐馆长大的华人孩子,从小就学会承担脏活累活。这些孩子打记事开始,就要帮父母打理店面,又要兼顾学习,时不时还会遭受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。一群如今已经20岁的中餐馆长大的华人孩子坐在一起聊天。Ying笑着回忆称,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帮忙“剥虾”。
“那年我只有7岁,负责剥虾壳。面对这么大堆虾,感觉一辈子也剥不完。但这份工作是出于对家人的爱,再辛苦也应该。”Jhen则表示,他最不喜欢的是削土豆皮。
“我和弟弟每天几乎一放学,就直接到店里,周而复始……而且工作环境并不好:后厨只是一个破破的空间,四周是那种简陋的砖墙。在这个潮湿、没有隔热、也没有暖气的环境里,我俩穿着厚厚的衣服,拿着削皮刀,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。”
在Jhen大概12岁的时候,第一次帮忙炸薯条,锅里,是沸腾的330度热油,小小的他站在凳子上,小心翼翼地举着炸锅的手柄。
结果一个不小心,炸锅的盖子翻了下来,把他的整双手都按进了油锅里,那种撕心裂肺的痛,到现在想想都觉得恐怖。
Kaz说:“我是在店里帮忙洗碗的,但是我太矮了,只能在后厨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。”
Jun记得,他12岁时,每天的工作就是帮父母把刚刚炒好的面条装进打包盒,并且盖上盖子。旁人听上去可能很简单,但对于Jun来说,那段回忆是痛的——他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地被盒子里冒出的蒸汽烫到。
等这些华人孩子长到15、16岁时,就开始帮父母送外卖。当时网络还没有这么发达,这些孩子必须熟记城市的每条道路,每个角落。
比身体上的劳累更令人难以忍受的,是遭遇种族歧视这种精神上的创伤。
在海外开中餐馆的华人父母们是值得敬佩的,他们毫无根基地来到异国,努力工作赚钱,为自己和孩子在陌生的国度拼出一个安稳的家。爱护子女、重视家庭的中国父母,拼尽全力给子女提供他们所能提供的一切。和当地人相比,他们当然过得更辛苦。
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的“外卖儿女”们,再谈起小时候的事情,脸上已经是释然的微笑。但很难想象,年纪尚小的他们,当年是如何排解同龄人无法承受的压力的。之前《新华国际》曾报道过一位中餐馆女孩苏珊的故事。
苏珊的童年是在学校、中文学校和餐馆这“三点一线”间度过的:平时上课,每周六去离家一小时路程的中文学校补习,从上午9点半学到12点半。周日还得去父母开的华兴酒家帮忙。
“中文学校的小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读课文。我真是烦透了大周末一早就起床、倒公交、然后在我妈眼皮底下度过漫长难熬的一天。周日是一周里我唯一不用上学也不用去中文学校补习的一天,但上午11点我要和我妈去爸妈开的华兴酒家帮忙,”她回忆道。
苏珊说,父母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搬到宾夕法尼亚州开店招客的中国家庭越来越多,竞争越来越激烈,所以他们不得不辞退服务员,让孩子帮忙打下手。
这样的生活,苏珊非常不满。她说,在餐馆特别怕遇见同学老师,尤其是招呼那些从来没打过交道的同学。
中餐馆长大的华人孩子,他们清楚父母的辛苦——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,才能养活一家人。
幸运的是,即便他们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,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辛苦,但在有爱的家庭环境下,这些孩子们最终也顺利长大,成为了能保护父母、保护自己,同时也温暖善良的人。
“以前我们没有别的选择,父母想带着我们移民,只能选择在国外开中餐馆,我们也甘愿跟着爸爸妈妈吃苦耐劳。所幸现在,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的选择更多了,不论是在英国接受教育、还是工作、创业等,我们再也不需要让我们的孩子再过那样的苦日子。
现在华人的地位越来越高,各个领域中都有优秀中国人的身影,我们感觉特别骄傲自豪。那时候的奋斗,是值得的。”
随着现在高净值人群越来越多,希望能有让孩子接受国外教育的家长也越来越多,而开餐馆也已经不是他们的首选,毕竟大多数人还是不希望孩子从小跟着受苦。
移民已经成为大家越来越能接受的事了,如果您也想为了孩子考虑,家叶海外集团可以帮您的孩子定制教育与移民方案。
(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。)
关于家叶海外集团
家叶海外集团创立于2004年,总部位于广州珠江新城,拥有自购物业CBD超甲级写字楼。是中国华南地区首家具有澳新美加多国投资、移民、签证服务的综合性海外服务机构,同时,还帮助众多国内高净值人士成功开启了海外生活。
旗下广州家叶投资有限公司,是首家具有澳大利亚和中国两国房地产销售双重资质的公司。累计至今出售过万套海外房产,帮助国人完成海外置业梦。
欢迎咨询家叶海外资深移民置业顾问,为你定制“全球移民”申请方案
↓↓↓